当前位置:首页 > 汽车 > 正文

哪些房企在长冬中过得不错,为什么?

  • 汽车
  • 2025-02-06 19:09:08
  • 13

 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,权威,专业,及时,全面,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!

哪些房企在长冬中过得不错,为什么?

  没有一家房企预见了2021年之后的行业大下滑,并在此前主动收缩。但经营策略稳健的企业,虽然在2015年-2021年的行业大跃进阶段表现没那么亮眼,此后却得以避免债务危机,甚至迎来发展机遇

  文 | 《财经》特约撰稿人 辛晓彤

  编辑 | 马克

  2024年房地产行业仍未止住下滑势头,全年新房销售96750亿元,同比下滑17.1%,减少19957亿元。对应到企业端,2024年房企销售前十名销售总额21008亿元,2023年房企销售前十名销售总额28249亿元,2024年比2023年减少7241亿元,-25.6%。多数房企仍在竭尽全力地化解债务和保交楼。

哪些房企在长冬中过得不错,为什么?

  从2015年至今,房地产行业走出一个倒V形曲线。在2014年的短暂下滑后,房地产行业2015年又恢复了高速增长,千亿房企阵营持续扩容,百强企业拿地规模也在连年上升,2021年房地产行业达到峰值,当年新房销售181930亿元。

  但从2021年下半年起,众多房企就险象环生,多年位列行业前三的恒大于当年9月爆雷——无法支付银行到期利息,成为行业转折点。进入2022年,更多房企债务缠身,真实地挣扎在“活下去”的边缘。

  高负债、高周转、高杠杆,这一模式曾是房企扩张规模、提升行业排名的“密码”。如今很多房企陷入存量房难消化、土地难开发、现金流吃紧、债台高筑等结构性困境,很大程度上源于行业即将进入寒冬之时,企业仍在过度投资、没有及时收缩。

  那么,是否有房企先知先觉、知行合一、未雨绸缪,提前采取收缩政策,并在寒冬真的到来后发展较为顺利呢?我们用“年度拿地金额”这一数据做了观察,因为拿地多少,是判断房企经营策略激进、稳健、保守的核心指标。

  我们发现,没有一家房企预见了2021年之后的行业大下滑,并在此前主动收缩。但经营策略稳健的企业,虽然在2015年-2021年的行业大跃进阶段表现没那么亮眼,此后却得以避免债务危机,甚至迎来发展机遇。

  文中所用的数据,如无特别标注,均来自中指研究院。

哪些房企在长冬中过得不错,为什么?

  有房企“未雨绸缪”吗?

  从行业数据来看,2021年各企业拿地决策统一性并不强,有的扩张有的收缩。但2018年到2020年行业普遍扩张。我们以2018年房企拿地榜前20名为考察对象,研究其在2018年-2020年这三年的拿地情况。

  如果连续三年拿地金额持续上涨,说明房企大概率跟随行业大势。如果连续三年拿地金额持续下降,说明房企有可能看到寒冬将至提前收缩,但也有可能是房企自身经营问题导致,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

哪些房企在长冬中过得不错,为什么?

  从图表中看,20家企业中有5家企业在三年间拿地金额逐年递减。其中三家国央企,分别是中国中铁、华侨城和中国铁建;两家民营企业,分别是中梁控股集团和雅居乐。

  倘若上述五家企业是主动战略性收缩,那么在2021年之后应该有持续性、有针对性的拿地动作,毕竟土地储备是房地产开发“拿地—盖房—销售—收入”四部曲的第一步。倘若后续拿地金额仍然下降,公司经营没有向好态势,那么前三年的“收缩”很难称得上未雨绸缪,大概率和自身经营有关。

  下表将五家企业单独列出,总结了这七年的拿地情况。

哪些房企在长冬中过得不错,为什么?

 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,国央企里面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在“三年收缩”后保持较高的拿地态势,2021年-2024年,中国铁建拿地规模基本保持在前10,中国中铁则保持在前20。至少从数据来看,这两家公司都有未雨绸缪之象。

  但是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认为,“预判到风险”不是两家公司选择收缩的主因,毕竟当时整个行业都处在疯狂扩张的阶段。

  张波判断有两个原因。首先,2018年-2020年是基建快速发展的阶段,基建订单增长明显,资金占用量也比较大,两家公司或许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主营业务上,地产业务投入相对较小。其次,2010年,国资委对78家非房地产主业的央企下达“退房令”,2017年和2018年初又再次重申该条令,中国铁建和中国中铁虽不在其中,但或许会有意识地弱化房地产板块的布局。

  相比之下华侨城显得后继无力。从华侨城A(SZ000069)发布的财报来看,2021年-2023年,公司营收逐年递减,2023年只有2021年的一半左右。归母净利润自2020年后逐年下滑,其中2022年由盈转亏,2022年和2023年分别亏损127.66亿元和84.35亿元,2024年前三季度共亏损23.5亿元,亏损规模在逐渐缩小。

  民营企业中梁控股集团和雅居乐基本可以判断为自身经营问题,并非战略性收缩。两家公司在拿地排行榜中的位置逐年下降,2022年之后均跌出前100。中梁控股集团(02772.HK)一度被债主提交清盘呈请,于2024年3月25日的清盘聆讯中被法院撤销;雅居乐(HK:03383)于2024年5月“爆雷”,公司发布公告称债务到期无力偿还,公司市值已从最高600亿港元跌至现在的31亿港元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恒大(3333.HK)。这家公司2018年拿地金额382亿元,恰好排在21位,同比下滑71%(2017年拿地1319亿元),堪称断崖式下跌。不过根据克而瑞数据,恒大的土地储备货值仍然在业内排第一。

  在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,恒大在2017年提出了“低负债、低成本、低杠杆、高周转”的经营模式。在拿地方面也较为审慎,2019年和2020年中国恒大拿地437亿元和918亿元,分别排在第17位和第7位。

  中国恒大在2018年-2020年销售势头都很好,2018年和2019年销售排名仅次于碧桂园和万科排在第三,2020年则超过万科排在第二,但恒大的资产负债率一直居高不下,维持在80%以上;2018年和2019年的净负债率[(有息负债 - 货币资金)÷ 净资产× 100% )]分别为151%和159%,远高于行业均值的90%,财务风险肉眼可见。只能说2017年提出的“三低一高”已经为时已晚。

哪些房企在长冬中过得不错,为什么?

  最近三年谁过得相对不错?

  2024年房企拿地榜和销售榜皆已公布,今年拿地金额排在前几名的公司,销售金额同样排在前几名,相对稳定。

哪些房企在长冬中过得不错,为什么?

  这几家房企在2018年-2020年三年间并没有采用收缩战略,依旧逐年扩张。

  其中滨江集团在2024年表现颇为显眼,成为房企拿地排行榜和销售排行榜双榜前10中唯一的民营企业。滨江集团董事长戚金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:“2024年是我最满意的一年。”

  在房地产行业民营企业逐渐式微的大趋势下,滨江集团步步向前。2018年滨江集团在拿地榜和销售榜中均位于30名开外,此后排名逐步上升,2024年终于进入前10。

哪些房企在长冬中过得不错,为什么?

  从数据来看,滨江集团在2018年-2020年并未收缩拿地,但其拿地规模较小,三年拿地金额不及万科2018年一年的拿地金额。2021年公司选择减少拿地金额,而在2022年行业普遍减少拿地预算的时候,滨江集团则有底气选择“持平”。

  滨江集团的崛起主要得益于深耕杭州市场,2023年杭州地区营收占集团总营收的65.17%,该企业也多年蝉联杭州房企销售榜第一名。戚金兴在采访中提到:“杭州的房地产政策是一步到位的……我认为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环境。”

  2024年销售额超过千亿的民营企业还有龙湖集团,排在第11位。和滨江集团几年来稳步向上不同,龙湖在拿地方面一直高举高打,常年保持在第十名上下,销售方面也是同样的位置。在“碧万恒融”渐次陷入困境之后,龙湖几乎成为民营房企的领军者。

  然而公司2024年的拿地规模急剧收缩,只有68亿元,排在32名。

哪些房企在长冬中过得不错,为什么?

  降低地产开发业务也是龙湖自己的选择。

  龙湖集团(00960.HK)2024年中报显示,上半年合约销售额和销售面积分别同比下降48.1%和37%,跌幅超过行业平均水平。归母净利润下滑27.2%至58.66亿元。公司董事长陈序平在业绩会上称,单一依赖地产开发的业务模式很难持续增长。龙湖一直在布局长租公寓、商业服务等赛道,降低地产开发业务大幅下行带来的风险。

  再来看看央国企的表现。

  拿地榜前六名除绿城中国是混合所有制企业,另外五家均是国央企。六家又可以分为“两个阵营”,一是类似龙湖的“高举高打”型,阵营成员包括中海地产、保利发展和华润置地。这三家公司一直处在拿地头部,自万科、碧桂园让出拿地榜前两名之后,三家企业也当仁不让填补了空缺。

哪些房企在长冬中过得不错,为什么?

  三家公司的拿地策略也较为类似,只有2021年有变化,中海地产选择收缩,而保利发展和华润置地都选择了轻度扩张。

  另外一个阵营则是类似滨江集团的“稳步上进”型,阵营成员包括绿城中国、建发房产和招商蛇口。这三家企业在2018年拿地规模并不显著,后续也不冒进,拿地“求稳”,排名逐步提升,2022年-2024年占据了四五六名的位置。

哪些房企在长冬中过得不错,为什么?

  值得一提的是绿城中国(03800.HK)。2014年绿城经历了一系列动荡,最终中交集团以60亿港元收购宋卫平24.288%股份,成为绿城中国并列第一大股东(根据绿城2024年中报,中交集团持股比例已达到28.967%,九龙仓集团持股比例为22.973%,宋卫平持股8.665%)。经营不善加管理层变更,使得绿城在一段时间内退出了头部房企竞争。待公司缓过神来整装待发,恰好也“错过”了寒冬前夜白热化的拿地大战,重整旗鼓的绿城因祸得福,重新回到头部房企的行列。

哪些房企在长冬中过得不错,为什么?

 

有话要说...